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5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1459篇
林业   228篇
农学   293篇
基础科学   137篇
  3690篇
综合类   1780篇
农作物   209篇
水产渔业   413篇
畜牧兽医   360篇
园艺   123篇
植物保护   18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603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41.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滕应  骆永明  李振高 《土壤》2007,39(4):497-502
微生物修复是土壤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生物学环保新技术.本文以土壤中重金属及典型有机污染物为对象,从土壤微生物与污染物质的相互作用入手,较为系统地综合评述国内外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并结合当前土壤污染的新特点,提出了需进一步认识和解决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土壤环境微生物修复范畴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2.
砷污染土壤的蜈蚣草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潘志明  邓天龙 《土壤》2007,39(3):341-346
本文评述了As污染土壤的蜈蚣草植物修复及其对As的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内容着重包括蜈蚣草对As的富集特征,As在蜈蚣草中的赋存形态、迁移及其转化,土壤以及土壤中P、Ca和K等元素对蜈蚣草吸收、转运As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3.
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联合生物修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邹德勋  骆永明  徐凤花  滕应  李振高 《土壤》2007,39(3):334-340
研究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其生物修复技术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等,并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展望了基于多种修复措施相结合的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联合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4.
为探究重金属锌在不同分层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了解锌在分层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试验通过批量平衡试验,分析了锌在4个分层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各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吸附平衡3个阶段,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的拟合效果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方程能更好的拟合4种分层黑土对锌的等温吸附过程,4种土壤分层对锌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是因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种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吸附热力学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大,ΔG<0(ΔG为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ΔH>0(ΔH是标准焓变),ΔS>0(ΔS是标准熵变)说明了4个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无序的过程。Zn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呈正比,最大解吸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均存在滞后效应。N、P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固定Zn的能力,减小Zn对土壤农作物、地下水的重金属危害。  相似文献   
145.
不同红蓝LED光照时间对冰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红蓝光照时间对冰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方法】 以冰菜为研究对象,以红蓝光为人工光源,在植物工厂及水培条件下,采用可循环营养液(EC2.8 dS/m,pH6.5),待冰菜幼苗长至4片叶后移植到水培立体培养系统中,设置红光与蓝光比例为(3∶1),光强统一设定为300 μmol/(m2·s),补光时间设定为8 h/16 h(光/暗)为A处理,10 h/14 h(光/暗)为B处理,12 h/12 h(光/暗)为C处理,14 h/10 h(光/暗)为D处理,16 h/8 h(光/暗)为E处理。【结果】 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冰菜叶片净光合速率也增大,冰菜在14 h光照处理下,生长形态最优,光合色素含量最高,在14 h光照下,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但达到16 h时,净光合速率开始降低,且Fv/Fm值和Φ值最小;在14 h光照处理下抗氧化酶活性较高,在12 h光照处理下有利于可溶性糖以及VC的积累,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达到16 h时,冰菜叶片中硝酸盐含量最高。【结论】 冰菜在红蓝光比例为3∶1时,光照时间为14 h能更有利于冰菜的生长以及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6.
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福州平潭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明确巨菌草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巨菌草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州平潭基地采集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样品,采用Biolog-ECO 技术研究巨菌草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特性,揭示不同碳源利用的不同及影响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与对照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Brillouin多样性指数略高,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贡献大的碳源种类分别为22 种和6种,糖类是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结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源利用及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壤。  相似文献   
147.
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研究了不同光强的LED白光和红蓝光对营养液水培生菜生长、营养元素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白光(WL)和红蓝光(RB)两个光质处理,光周期为16/8 h,分别设定三个光强:150(WL150、RB150)、200(WL200、RB200)和250(WL250、RB250)μmol·m-2·s-1,其中红蓝光光强比为4∶1,光暗周期16/8 h。结果表明,光强增加有促进生菜生长作用,随光强增加生菜地上部干、鲜重明显增加,WL200和WL250处理下生菜地上部干重比WL150分别提高了24.6%和49.7%。与红蓝光相比,白光显著提高生菜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红蓝光提高了生菜叶片中大中量元素(N、P、Ca、Mg)和微量元素(Mn、Zn)的含量,白光则提高了K的含量,光质对C、Fe和Cu含量无明显影响。白光或红蓝光下不同光强对生菜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只是红蓝光在200 μmol·m-2·s-1光强下多种营养元素(N、P、Ca、Mg、Mn、Cu和Zn)含量到达最大。在白光200 μmol·m-2·s-1的光强下,P、K、Ca、Mg、Fe、Mn、Cu和Zn的累积量最大,而在红蓝光250 μmol·m-2·s-1的光强下,10种营养元素的累积量均最大。相同光强下,红蓝光有利于生菜体内N、P、Ca、Mg、Mn和Zn含量的提高,而白光则更有利于C、N、P、K、Mg和Fe等的累积。因此白光处理更有利于促进生菜生长,并提高生菜体内N、C、P、K、Mg和Fe的累积量,其累积量的提高主要是由较高的生物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8.
为从蛋白质水平解释竹叶抗氧化物浸泡-乳清分离蛋白涂膜对富硒虹鳟的保鲜机理,实验将鲜活富硒虹鳟去除头、内脏和表皮,切块后浸泡在1.0%的竹叶抗氧化物(AOB)溶液中(去离子水作为对照),再进行乳清分离蛋白(WPI)溶液涂膜,25℃下鼓风吹干表面水分后置于4℃冰箱中贮藏1、4、7、10和13 d。测定鱼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和TCA-可溶性肽的含量、蛋白质的分子内价键,以及肌原纤维蛋白的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和二级结构,分析涂膜对冷藏富硒虹鳟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冷藏期间,WPI组的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和二级结构中β-折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冷藏1~7 d,WPI组的TCA-可溶性肽和二硫键含量以及表面疏水性指数(H0)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巯基含量呈相反趋势,但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这些差异逐渐减弱。冷藏13 d时,WPI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个实验组中,1.0%AOB+WPI组的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氢键、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的含量在冷藏期间最高,H0、TCA-可溶性肽、二硫键和二级结构中β-转角含量最低。WPI在鱼块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可...  相似文献   
149.
Effects of adrenaline on the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s of Na+ , K+ , H+ , Cl , and H2O across the cell membrane of rainbow trout (Salmo gairdneri) erythrocytes were determinedin vitro, as a function of P CO2 (1.76–7.77 torr). CO2-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blood was also examined. Plasma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s inunanaesthetized, unrestrained trout were 3.1 nM adrenaline and 1.2 nM noradrenaline. Elevation of the plasma adrenaline concentrationin vitro to 4.6 × 103 nM resulted in net gains of Na+ , Cl and H2O by red cells, a net loss of H+ from red cells, and a pronounced red cell swelling. Adrenaline also reduced the CO2-carrying capacity of trout bloodin vitro. The magnitudes of these effects increased with PCO2 and, thus, were sensitive to blood HCO3 concentra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K+ between red cells and plasma was unaffected by adrenaline. Adrenergic-mediated ion movements and red cell swelling were sensitive to both propranolol and SIT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ymport NaCl uptake model for adrenergic-mediated swelling of Baroinet al. (1984). The adrenergic response of fish erythrocytes may function to ameliorate the effects of blood acidoses on O2-carrying capacity by maintaining red cell pH in the face of a decrease in plasma pH.  相似文献   
150.
赤潮对羊栖菜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0年 4~ 6月 ,浙江省洞头海区发生了 2次赤潮。经测定 ,在该区栽培的羊栖菜 (Hizikiafusiforme)的鲜干比增加 ,日平均增长率、平均长度减少 ,营养生长减慢。羊栖菜个体的繁殖部分受影响较小 ,假根次之 ,主茎、次生叶 (气囊 )、分枝部分受影响最大 ,后者在羊栖菜产量中的比重最大。但在赤潮发生区的羊栖菜未出现明显病烂现象 ,生长发育正常 ,表明羊栖菜对赤潮有一定忍耐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